|
《人民政协报》刊文|钟茂初:全方位提振消费 促进经济持续向好 |
来源: 编辑:天津民革 2025-03-31 14:15 |
●“提振消费”的根本路径,是要提升各类经营主体对于经济景气的预期并提振其向好的信心,使所有就业者、消费者对于经济向好有切实的“获得感”,进而转化为切实的消费行动 ●可通过稳定资本市场和财产性收入渠道的多元化,增强居民对财富保值增值的信心,以期促进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释放,破解“无钱可花”的忧虑;通过降低教育、育儿等刚性支出压力,释放家庭可支配收入,增强对未来消费能力的乐观预期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年度工作任务之首,提出“促进消费和投资更好结合,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了“以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以优化消费环境增强消费意愿,针对性解决制约消费的突出矛盾问题”的具体举措。 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提振消费”作为其关键环节,针对的是当前国民经济运行中“需求不足”这一核心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从现实发展状况来看,2024年度的主要经济指标多方面反映了“需求不足”的特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3.5%,表明新兴领域的消费需求虽较快增长,但不足以弥补商品消费需求不振的影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比上年均下降2.2%,表明传统制造业“低需求、低价格、低效益”的特征,影响相关产业的良性运行与发展动力;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1%(其中,城镇居民实际增长4.4%),表明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存在难度;全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就业情况反映了经济景气状况,也反映了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增长的难点。2024年12月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随着各项宏观政策继续发力显效,今年以来,市场消费已明显回暖。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0%,比上年全年加快0.5个百分点。各方面指标都显示,“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提振消费的必要性。 “提振消费”并非简单的政策刺激消费,可以从“改善景气预期”“结构性适配”“消除制约因素”等不同方面探寻其可行的政策路径。 恢复消费者对于经济景气的“信心”并形成“良好预期” 全社会的消费者群体,对于未来经济发展走势的“信心”,对于提振消费,进而对于宏微观经济运行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如果消费群体对经济景气状况普遍缺乏信心、缺乏良好预期,必然形成“不敢花、不能花、不愿消费”的社会氛围。这一社会氛围下展现出来的消费状态,反过来又会直接影响到就业与收入增长,转而进一步强化“消费收缩—就业承压—收入受限”的社会心理,形成负向循环。只有通过有效措施切实提升全社会的“信心”并改善其“预期”,其中既包括对宏观经济和所在区域经济的“信心”,也包括对所在行业、所属群体的“信心”,才能形成“敢花、能花、愿消费”的有利于提振消费的氛围。所以,“提振消费”的根本路径,是要提升各类经营主体对于经济景气的预期并提振其向好的信心,使所有就业者、消费者对于经济向好有切实的“获得感”,进而转化为切实的消费行动。《方案》提出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等举措,以期成为提升信心、改善预期的传导机制,可望将政策效果转化为消费者的“获得感”。 通过“适配”供给 全面释放结构性消费潜力 “内需不足”对于不同收入水平的群体,有着不同的成因和表现。对于中低收入群体而言,制约消费的主要因素是缺乏稳定就业和收入增长预期;对于中等收入群体而言,制约消费的主要因素是住房、教育、养老、医疗以及社会保障费用等方面的支出;对于中高收入群体而言,制约消费的主要因素是适合这一群体的消费供给不足、相应的基础设施不足。《方案》提出“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以优化消费环境增强消费意愿,针对性解决制约消费的突出矛盾问题”,对于释放不同层级消费群体的消费潜力具有针对性作用。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通过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完善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等举措,以期增强居民对收入增长的确定性预期、降低储蓄倾向、提升消费意愿。未来,可通过稳定资本市场和财产性收入渠道的多元化,增强居民对财富保值增值的信心,以期促进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释放,破解“无钱可花”的忧虑;通过降低教育、育儿等刚性支出压力,释放家庭可支配收入,增强对未来消费能力的乐观预期。此次《方案》中提出“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等举措,就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居民对医疗、养老支出的不确定性担忧,以期提升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意愿,缓解“有钱不敢花”焦虑。《方案》针对中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制约问题,从供给侧提质(如高端产品、服务进口)、场景升级(如智慧商圈、冰雪旅游)、基础设施完善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旨在通过结构性优化提升消费供给的适配性,激发中高收入群体的消费潜力。通过“品质化、国际化、科技化”的供给创新,匹配该群体对差异化、体验式消费的需求,以基础设施的完善释放消费潜力,力图形成“供给升级—需求释放—市场扩容”的良性循环,破解“有钱无处花”的困境。 有效治理“内卷式竞争”是全方位提振消费的必然要求 除了收入这一影响全社会居民消费行为的关键因素外,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消费者的“闲暇时间”。多数类型的消费,不仅受消费者收入预算的约束,同时更是受消费者“闲暇时间”的刚性约束。在经济景气状态不明朗、就业承压大的形势下,社会情绪传递到企业、递延至职场,很容易形成职场上的“内卷式竞争”。这种“内卷式竞争”不仅没有有效提升企业效益,还大量占用劳动者本应享有的“闲暇时间”,直接影响了消费需求释放。所以,有效治理各层面、各种形式的“内卷式竞争”,是全方位提振消费的必然要求。《方案》中提出“严格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鼓励带薪年休假与小长假连休”“实现弹性错峰休假”等保障休息休假权益措施,以期化解制约消费能力释放的重要影响因素。《方案》关于消费场景适配(如夜间经济、智慧商圈)、基础设施完善(可降低消费的时间成本、提升时间效率)、新业态创新等举措,也会缓解消费者因“闲暇时间”不足导致的消费抑制。 综合而言,“改善景气预期”“结构性适配”“消除制约因素”与“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是交互影响的关系。《方案》及相关政策举措的落实,就是要通过有效政策的引导,使国内需求与各地经济景气之间转向良性循环,使各类消费需求增长与消费结构升级之间转向良性循环,使产业企业市场需求由破解“内卷性竞争”转向良性循环。总之,全方位“提振消费”应超越短期刺激思维,应着力形成“敢消费”(预期改善、社会保障稳固)—“能消费”(就业稳定、收入增长、内卷消退)—“愿消费”(供给适配、持续升级)的良性态势,努力形成需求侧供给侧良性互动的消费新格局。 |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天津市委员会 津ICP备2022009523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