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天津市委员会 >> 专题 >> 牢记嘱托 见行见效 >> “四个善作善成” >> 在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上善作善成
 
以城市之“治”提升发展之“质”——第七届京津冀民革中山论坛上的声音
来源:    编辑:天津民革   2025-06-24 10:04

  城市治理既关乎民生福祉,更彰显城市文明的高度。前不久,民革天津市委会、北京市委会、河北省委会在天津联合举办第七届京津冀民革中山论坛,围绕“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主题交流互鉴、集智聚力,为推动京津冀三地高质量发展贡献民革的智慧和力量。

科技赋能城市治理现代化

  智慧城市是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已经成为推进城镇化、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破解“大城市病”、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发展数字经济的战略选择。论坛中,“大城智管”是专家们热议的关键词。

  “大城智管的本质是以技术革新倒逼制度创新,以数据共享推动治理协同,最终实现城市风险管控能力、公共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的系统性提升。”天津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于良用翔实的数据和案例展示了天津的实践成果,他介绍,“十四五”期间,天津先后出台了《天津市智慧城市建设“十四五”规划》《天津市加快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等政策文件,明确了搭建数字化发展的框架,以数字赋能为主线,组建了数字基础、数字生活、数字社会等多个工作组。

  雄安新区的建设经验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河北省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杨君分享了雄安新区的建设经验:“作为全国首个全域按照数字化道路建设布局的区域,雄安新区从规划伊始就植入智慧基因。”她介绍,雄安在建设之初就坚持了整体推进系统布局的数字化思路,实现了物理空间、信息空间和数字空间的同步融合发展。在城市空间开发方面,雄安新区还打造了智慧化的地下空间,实现了集供水、供电、燃气等多种市政管道于一体的综合交通管理体系。

  “即将通车的北京地铁22号线是我国首条跨省地铁线路,其配备的智能运维系统可实现列车实时监控和故障预警。”在具体应用层面,北京科技创新促进中心主管工程师张晶晶重点介绍了智能运维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智能运维不仅它并不是选择题,而是时代所赋予的必答题。它既是技术层面的突破创新,更是思维运维的根本性变革。”

  “大城智管的精髓非技术的创新。让数字有温度,方能让脚下热土变为人民满意智慧之城。”于良表示,希望未来能突破大城市中管理与服务的失衡、建设与生态治理脱节的问题,在大城智管中,实现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统一。

  

让城市更有温度

  城市的现代化,不仅在于高楼大厦、便捷生活,也在于历史文化的厚度、人文关怀的温度。与会嘉宾围绕如何更好提升民生服务水平展开了热烈讨论。

  “市容市貌是城市的‘面子’,生活品质才是‘里子’。”民革天津市委会副主委、天津市东丽区副区长孙晓光认为,市容市貌的改善,最终目的是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他介绍了多地的优秀基层实践:北京拆除违法建设,腾退空间用于建设口袋公园便民服务设施;天津市启动智慧燃气、智慧停车、智慧灯光等平台,提高居民智慧化体验;河北省对老旧小区进行改造升级。

  同时,孙晓光也提到部分区域在施工整治过程中过于注重表面形象,忽视了居民的实际生活需求,“在未来的城市治理中,要深入了解居民需求,在市容市貌整治规划阶段广泛征求居民意见,让居民参与决策。在规划公共空间时,根据居民的年龄结构、生活习惯等,合理设置健身设施、儿童游乐区、休闲座椅等,同步打造集养老、托幼、文化休闲区于一体的复合型社区服务点。”

  北京作为超大型城市,其基层治理实践有示范作用。北京市发改委疏整促专项办治理处处长焦春生分享了一个案例:回天地区(北京市回龙观、天通苑地区)此前是不少上班族的“睡城”,有上学难、看病难、出行难等问题。近些年,回天地区已实施百余项重点项目,不断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但他也坦言:“当前基层治理仍面临人手短缺的挑战,必须加强科技赋能。我们正在推动各区充分利用现有数据平台,避免重复建设,实现市、区、镇、街、社区多级数据互联互通。”

  针对当前大城市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地与人民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生活需求不匹配的情况,天津市规划资源局详细规划管理处副处长陈喆提出建议,要提高城市规划针对性和可持续性,通过政策引导和产业转型,将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和绿地进行均等优化配置。要积极开展城市更新行动,将城市更新与产业换新同步进行,加强老旧厂房和存量房屋的改造利用。“如天津第一机床厂转型为创意产业园,既保护了工业遗产,又满足了市民文化需求。”

协同奏响区域发展之歌

  “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是独奏,而是交响乐。我们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让三地发展同频共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打破壁垒、实现资源共享成为论坛讨论的重点议题,与会嘉宾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民革河北省委会副主委、河北工业大学副校长郎利影认为,在京津冀智慧城市建设中,其协同治理依然存在诸多现实挑战:京津冀三地在数据标准、安全机制、共享平台等方面尚未形成统一体系,医疗、交通、生态等领域的数据孤岛化现象依然存在,数字共享壁垒制约了跨区域协同的决策效率。

  因此,郎利影建议构建数据互通、业务协同、决策智能的技术融合体系,夯实智慧城市集群的数字系统,建设由三地政府主导、校企联合共建的区域级城市治理数据共享平台。完善共商、共建的制度设计框架,强化顶层设计,健全协同机制,制定智慧城市集群协同治理的行动计划,明确三地在数据共享、产业协作等方面的责权分工,定期协调重大问题。

  执法协同是区域合作的重要体现。天津市城市管理委执法总队道桥支队队长葛路以实际案例,说明了协同执法的必要性:“在查处一起跨省建筑垃圾倾倒案件时,我们发现该涉事运输车辆来自河北,雇佣企业在北京。通过新建的京津冀协同执法平台,我们实现了三地联动,最终完成案件查处。”他进一步建议:“当前跨区域执法仍面临标准不统一、信息不对称等挑战,亟须建立常态化的协同机制。”

  周边省份也在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玉民介绍,现在为加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衔接,山西省和京津冀地区也建立了更多的合作机制。同时,他也指出,对于向外转移的京津冀产业,山西省如何能够通过提升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来承接这些外溢的产业,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天津市委员会 津ICP备2022009523号-1